儿童常见疾病小百科——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(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)是一种儿童传染病 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,4-10月为高发期。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,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可引起手 足 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 肺水肿 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 导致死亡 该病以手 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多种(型)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 16 型(Cox A 16 )和肠道病毒 71 型(EV 71 )最为常见 。
易感人群
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, 但以≤3 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
疾病传播
一 人群密切接触
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 毛巾 手绢 牙杯 玩具 食具 奶具以及床上用品 内衣等引起感染
二 分泌物
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(飞沫)传播 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
三 饮食
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 食物 也可发生感染
临床表现
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, 多以发热起病 一般为38 ℃左右 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 米粒大小 疼痛明显;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 臀部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
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 呕吐等反应 发热1 ~ 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 通常在手足 臀部出现 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 只表现为手 足 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 皮疹消退 病情恢复
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 -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 脑炎 脑脊髓炎 肺水肿 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可致死亡 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 嗜睡 易惊 头痛 呕吐 甚至昏迷;肢体抖动 肌阵挛 眼球运动障碍;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 口唇紫绀 咳嗽 咳白色 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;面色苍灰 四肢发凉 指(趾)发绀;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
疾病治疗
轻症者可给与抗病毒 抗感染 全身支持治疗;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尤其是脑 肺 心等重要脏器功能;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 血气分析及胸片
一 抗病毒药物治疗
常用的有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 泛昔洛韦 中药等 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 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 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
二 免疫调节药物治疗
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病毒性疾病的复发 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 胸腺肽等药物
三 抗感染治疗
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 涂抹
四 支持疗法
加强营养 补液 并加强对症治疗 做好口腔护理
五 重症患者
需住院治疗
疾病预防
做到“洗净手 喝开水 吃熟食 勤通风 晒衣被”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 要讲究环境 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 不吃生冷食物 饭前便后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 勤换衣服 喂奶前要清洗奶头
专家观点
如果婴幼儿有以上不适症状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 以免延误病情 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