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古风 瑟瑟琴声
“秦筝吐绝调,玉柱扬清曲”。古筝起源于秦地(今陕西),作为中国汉民族独特的、最重要的传统乐器之一,距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。它婉转悠扬,清淡和雅,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的体现。也许你会认为,古筝应是成年人世界中的风雅之物,然而岁月如歌,从悠悠历史长河那头飘来的瑟瑟琴声,正是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薪火相授中得以传承。
光谷为明学校优一一班的本次家长公开课,就是由本班谢立研同学的妈妈方玲老师讲授演奏的一节古筝课。
一桌,一琴,二十一弦。当一张真的古筝出现在同学们面前,大家一下就兴奋了起来。小心翼翼的,用小手摸一摸杉木制成的琴身,简单的拨动一下琴弦,教室里回荡的琴声就足以令同学们激动不已。这大概就是每个孩子血液中流淌着的,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吧。
“筝横为乐,立地成兵”。通过方玲老师的讲解,大家才知道,原来面前的这一张琴筝,在2500多年前发源时,竟是一件兵器。硝烟散尽,世事变迁。中华大地上,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从未改变,古筝也“化干戈为玉帛”,发展成为纯粹的、传递美好情感的乐器。
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,地域文化特点鲜明,古筝流派也不例外,传统筝乐早期有南(即“南筝”潮州筝)、北(即“北筝”河南、山东筝)两派之称。但同样的,融合、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最典型特征,各种流派、各种风格的筝乐都是中国古筝的重要组成部分,都在中国筝乐发展的历史上熠熠生辉。正如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个孩子,有一天他们长大成人,奔向天南海北,各行各业,一样都是在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,一样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光彩。
方玲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古筝的基本构造和乐理知识。“筝首、筝尾、岳山”,“五声音阶、绿弦定音”,本以为这些听起来枯燥晦涩的名词会让同学们难以领受,但没想到,很多孩子不仅在课堂问答环节能够回答出方玲老师提问的知识点,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弹奏出音阶。
|
|
最令同学们难忘的,当然还是方玲老师的现场演奏,北派筝曲《渔舟唱晚》。这是一曲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,它以歌唱性的旋律,形象的描绘了夕阳西下、晚霞斑斓,片片白帆、渐行渐远,渔歌四起,渔民们忙碌一天,满载而归,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……大家听的如痴如醉.
|
|
|
|
曲罢,方玲老师请同学们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。尽管孩子们只能用最简单、质朴的词句表述,但这种简单、质朴也正是中华文化所孜孜追求的;一颗颗传承的种子,也正是在这样简单、质朴的环境熏陶下生根、发芽。
琴声悠扬,渐渐远去。但萌发在孩子们心中的艺术的种子却在生根发芽。相信孩子们对于古筝有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认识,也相信在艺术的滋养下,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变得更加优雅、快乐、自信!